喷浆设备

  • 欧宝软件上海有限公司
欧宝买球游戏软件

关于印发阳泉市“十四五”新装备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欧宝软件    发布时间:2024-04-01 08:36:19

  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的心脏和国民经济的生命线,是制造业的核心,是支撑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石。新装备是指装备制造业的新兴领域高端装备和传统领域新技术转化装备,处于装备制造业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发展新装备是推动阳泉工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十四五”时期是山西全方位推进高水平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我市打造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先行示范的重要时期,为精准把握我市新装备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找准发展定位,推动装备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新装备综合技术上的含金量高、处于价值链高端、占据产业链核心地位,必须客观判断发展基础,准确找出目前发展所存在的明显问题,把握新一轮世界科学技术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方向,筑牢工业经济硬支撑。

  “十三五”时期,全市牢固树立“项目兴市”理念,强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实施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加快新兴起的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装备制造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细致划分领域优势显著,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呈现出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的良好发展态势。

  产业发展规模持续壮大。全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1%。2020年实现盈利0.6亿元,增长50%,实现总利润0.7亿元,增长40%。已形成以煤矿机械、通用设备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体系,煤矿机械类规上工业公司达到35家,通用及其他类企业达到7家。优势领军企业不断增多,拥有华越机械、华鑫电气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产业竞争实力持续增强。

  主导产品的优点不断凸显。深度挖掘产业细致划分领域优势,积极谋划特色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特色产品质量、效益实现稳步提升。阳泉阀门研发生产出煤气阀、硬密封蝶阀等一批拳头产品,成功注册“阳”字牌商标,煤气闸阀市场占有率高达70%,与国内别的企业形成了“天津传动装置、铁岭水阀、郑州蝶阀、阳泉闸阀、温州小件、玉环水龙头”的阀门生产格局。华越机械、华鑫电气、哈德托普华亨(山西)耐磨铸业、阀门厂、丛鑫液压等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明显提升,一批中高档煤矿采掘支运关键设备、铸件、低锰耐磨铸钢、新型水泵阀门、环保脱硫脱硝设备、除尘器等产业初具规模。

  服务智能化成效初显。装备制造企业产品智能化和服务智能化水准不断提升,产品设计周期明显缩短,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煤矿智能化改造建设成效显著。华越机械率先形成集客户需求、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安装、运行、拆除、再制造到回收的煤机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成套制造能力初步成型。华越、奥伦、华越创力等企业主体,先后研发生产出了液压支架、刮板机、采煤机、掘进机、皮带机、电气产品、胶带、圆环链等装备产品,已具备支架、采煤机、刮板机三机成套制造能力,生产厂区分布于阳泉、忻州、晋中三地,初步形成了煤矿综采机电设备规模化生产基地,进一步提升了区域标准和产品档次。

  集聚研发能力稳步提升。阳泉、平定、盂县开发区建成了一批煤矿机械、通用设备两大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和园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群化集聚发展步伐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构建,全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高新技术企业86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21家、专利试点企业65家。企业技术引进再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积极推进华益数字化工厂示范工程建设,华越机械关键工序智能机器人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

  在取得以上发展成绩的同时,必须深刻认识到,与周边地市相比,我市新装备综合实力存在明显差距。

  产业总体规模偏小,发展不均衡。全市装备行业总产值占工业的比重仍然较小,传统装备制造业占比较高,华越机械、华鑫电气两家企业占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2/3以上,其他企业不足1/3,整体发展极不均衡。

  产业集中度低,发展后劲不足。全市装备行业布局分散,集群化发展尚未形成规模,生产效率低,缺乏带动性强的整机产品、优势产品和规模效应强的主导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弱。

  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不足,产业配套率较低。大小企业经营方式相同,大企业大而不强,小企业小而不专,尚未形成领军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发展的产业集群和良好格局。产业链配套能力有待提升,成套装备开发、设计、制造能力明显偏弱,原创技术和末端加工组装型产品,低端同质化严重。

  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缺乏高素质人力资源。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的培育、引进较少,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不够,多数企业缺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人才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严重影响企业自主创新和行业核心竞争力。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孕育兴起,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生产消费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推动装备制造业加快向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我国高度重视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中国制造2025》将高端装备制造业列为发展重点,提出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随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国产化替代的推进,装备制造业的加工深度、技术含量、附加价值水平持续提升,高端装备制造国内外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习视察山西时提出“六新”要求,为全省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四五”是我省新装备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省将以抢滩占先、换道领跑的竞争姿态,聚焦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煤机装备、通用航空装备、风电装备、增材制造、机器人等重点战略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为我市新装备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但全市装备制造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产业竞争压力加大,面临着诸多困难挑战。一是技术高端化挑战。我市装备制造的融合度不高,拥有高新技术的高端装备产品不多,尚未形成产业核心竞争优势。二是产品个性化挑战。我市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制造发展速度较慢,单一提供零部件已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提升的个性化定制需求,转变发展观念、实现大规模定制生产的要求更加迫切。三是资源环境约束挑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进一步推动环保管控日益趋严趋紧,资源环境承载力更加有限,对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抓“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机遇,以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任务,以“六新”发展为引领,依托现有装备制造产业基础,聚焦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搭建一批高水平平台载体,突破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品牌,发展一批特色优势集聚区,显著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发展,努力打造国内知名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为构建多业支撑、多链互补的绿色低碳产业新体系提供强劲支撑。

  前沿布局,集聚发展。立足本地新装备产业特色,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部署,统筹各类优质产业资源要素布局,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做强重点产业配套和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企业集聚、要素完善、协作紧密、创新力强的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机制。实施换道领跑战略,围绕新装备产业发展,抓项目、建生态、抓双创、定标准,在未来竞争中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龙头带动,配套发展。实施补链强链延链建链工程,围绕新装备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配置要素链、完善政策链。对照产业链上下游、创新链相关方、供应链各环节,重点发现、培育、引进一批掌握自主核心技术的企业。优化产业链布局,强化产业链间的协调联动,引导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延伸,加快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高效产业链配套体系。

  创新驱动,智能发展。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型发展的逻辑起点,统筹科技资源,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吸收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创新,着力提升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加快研发应用智能装备和产品,实现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升级与数字化转型。

  绿色低碳,融合发展。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决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不断的提高装备制造业环保处理能力,推动装备制造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重点领域“民”步伐,拓宽“民参军”渠道,全面提升装备制造融合化水平。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军工建设。

  开放合作,共赢发展。面向全球配置资源,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内国际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重构。主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全面融入京津冀,积极对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深化分工合作、创新协作,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创新装备制造业发展新模式。坚持以市场化方式引资、引技、引智,促进高端要素集聚,推进高端装备领域产业、技术、服务、标准向更高层次跃升。

  发挥区位优势,立足产业基础,以集群集聚为发展方向,以产业园区为依托,发挥骨干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整合聚集各类要素,强化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着力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产业层次高、产业链条长、特色优势突出的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加快形成“三区三核、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产业发展核心。以阳泉、平定、盂县三大经开区为产业发展重点区域,着力打造新能源、矿山机械制造、智能机械制造三大装备产业核心,加快形成“三区三核”的产业发展支撑骨架。阳泉高新区重点依托现有煤矿机械、煤矿电气等制造业基础,大力发展煤炭机械与通用机械,促进机械制造与新一代信息产业协同发展,打造特色装备制造高地,同步把握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机遇,大力发展高容量纳米动力锂离子电池等储能装备、高强度耐热铝合金电缆、超高压变压器、非晶合金变压器等智能电网装备。平定经开区重点延伸发展附加价值大的高端矿山机械制造,同时积极培育和引进具有潜力和关联的制造产业。盂县经开区重点发展智能机械制造,深度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产业发展节点。依托各开发区相关产业园区和重点县(区)制造业基础,加快形成“多点支撑”的产业架构。东区工业园重点依托百度(阳泉)云计算中心、华越创力、方华机械等企业,提升煤矿机械、电气等装备产业链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沿链聚合、集群发展;荫营工业园重点培育一批通用机械、新能源装备、煤机智能制造等行业的领军企业和特色产业;西烟循环经济产业园重点发展节能技术装备、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等产业;秀水双创智造园重点引进和培育装备产业高端研发机构,加强煤机制造、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关键技术研发,为提升全市新装备研制能力提供技术支撑;矿区重点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方向,推进飞轮储能等项目建设,做优做精融阳机械、易安矿通、神华煤机等企业,打造矿区特色产业集聚区;盂县重点引导南娄、永泰、万方等机械制造中小企业进行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升级,逐步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产业。

  到2025年,新装备领域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大幅提升,培育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新装备企业、产品及品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技术自动化、产品智能化、设备成套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成果显著,初步形成“三区三核、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产业规模平稳较快增长。到2025年,全市新装备产业总产值突破60亿元,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7%左右,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明显提升。涌现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新增规上企业5家,产业、企业、产品的竞争优势更加凸显。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装备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以上,力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建成5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配套企业逐步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实现协同发展,配套能力显著增强,培育形成1家产值超5亿元的企业,1-2家产值1-3亿元的企业,新增6-8家“专精特新”企业。

  到2035年,装备制造产业规模大幅提升,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合理,“三区三核、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全面形成,一批装备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落户阳泉,一批装备制造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一批新装备产品不断涌现,成为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聚焦传统装备和前沿装备制造,抢抓新一代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重大机遇,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以重点企业和产品为龙头,提升生产过程智能化水平,加快智能产品研发生产,抢占新装备产业发展制高点,打造新的工业经济增长极。

  煤炭智能开采成套装备。大力发展综采“四机一架”、煤机维修、数字矿井等重点环节产品。以华越机械为龙头,研发集掘进、开采、提升、运输为一体的煤机成套设备集成技术,不断提升煤机系统集成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重点推进华越机械与北京霍里思特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井下煤矸石智能分选系统,提升矸石转载皮带机和抛矸皮带机自主研发能力,做大做强以液压支架、掘进机、采煤机、刮板机和皮带机“四机一架”为核心的大型自动化煤炭机械设备。加快推进华阳集团煤炭先进产能装备提升工程、中机伟林矿山装备提升项目、山西中坤集团“三机”配件项目等煤机装备生产项目。

  煤层气开采成套装备。围绕煤层气勘探、开采、储运三大关键技术,推动华鑫电气与晋煤蓝焰、中石化等煤层气开采重点企业开展深入合作,研发推广“供配电系统+钻井系统+压裂系统+采气系统+输气系统”成套装备。鼓励市域企业加强与太原、晋城煤层气装备制造业基地企业的合作交流,共同研发生产高精尖勘探装备、径向井钻机、定向钻机、煤矿井下全断面坑道钻机、智能化排采等钻机装备。配套发展站场集输专用设备、终端利用设备监控、LNG加注储运成套设备等储运装备。

  新能源装备。支持重点风光发电企业研发制造高效稳定大面积碳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大型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等先进装备。抢抓通信5G、IDC、充电桩+储能需求高速增长的发展机遇,以布局新能源+储能项目吸引带动电池、散热系统、消防系统、充电桩、大功率超级电容等关联制造业项目落地。依托我市煤机装备制造基础,在轴承、齿轮箱、控制系统、风机叶片再制造等方面,培育壮大新能源零部件制造企业。积极地推进华阳集团双面光伏板组件项目。

  新型泵阀。深入挖掘市场需求,进一步发挥阳泉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技术领先优势,大力发展自力式流量阀及相关配套阀门、水泵、仪表、电器等为主的新型通用机械产品,发展大流量高扬程抗磨损新型水泵和可实现自动、远程控制的高性能、大口径机电一体化阀门以及结构新颖、功能独特的流量控制阀、焊接阀、焊接泵、特种泵、硬密封阀等新型泵阀类产品。鼓励市域企业大力开发新产品,加快研发耐低温碳钢煤气闸阀、城市大口径(D2200mm)煤气闸阀,开发温度高、耐腐蚀、压力高、密封严、寿命长、操作易、智能化的液体控制阀门,做强国内市场,积极开拓俄罗斯、北欧等国际市场。

  飞轮储能装置。瞄准国内电动汽车推广、大功率储能产品技术瓶颈突破等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利用与北京奇峰聚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飞轮储能核心技术,研发生产飞轮储能轨道再生能量回收系统和电动汽车飞轮储能式大功率充电装置,加快飞轮储能调频电站项目建设,为新能源汽车及关联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耐磨铸件。依托哈德托普华亨作为国家科技部、清华大学“贝氏体耐磨钢研究及推广中心”、太原理工大学“校企合作耐磨铸件实验基地”的优势,扩大双合金锤头、浅槽滑道、齿条、齿冒、耐热钢铸件等产品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加产品品种,扩大产品在矿山、洗煤、选矿、选砂、焦化、水泥等行业的应用,提升产品市场之间的竞争力。

  高端油缸。以华益公司为引领,扩展油缸产品范围,研发制造采掘油缸、工程机械油缸产品,拓宽国内外市场空间。同步推进油缸制造高端化发展,加大品牌培育力度,紧密围绕市场需求,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数字化油缸、低功耗物联油缸等新产品,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和效益,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节能装备。支持山西天和盛环境检测、华鑫电气等企业以商引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关键技术装备、污染物治理技术与装备、资源循环利用产品。推进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高效变压器、变频器等高效节能电器设备研发。依托星火绿源环保、凯泉环保等企业,加快发展垃圾焚烧、脱硫脱硝除尘、冶金余热回收等装置设备制造,推动散热系统、充电桩等关联制造业项目落地。建设一批产业集聚、优势突出、产学研有机结合的示范基地,推进节能成套设备、配套设备的生产制造和推广应用。

  城市环保装备。以大气污染防治装备、水污染防治装备、土壤污染修复装备、环境污染应急处理装备等为重点,依托星火绿源等重点企业,强化技术研发协同化创新发展,攻克一批污染治理关键核心技术装备以及材料药剂,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重点研发 PM2.5和臭氧主要污染物联合脱除、三氧化硫(SO3)处理等趋势性、前瞻性技术装备,大力发展锅炉除尘器、滤筒除尘器、矿山除尘器等大气污染防治装备和推广低成本高标准、低能耗高效率污水处理装备。加快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智能环卫设备生产基地项目建设。

  新能源整车。以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与雄韬集团合作重卡汽车应用为重点,加快引进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核心零部件等生产、研发及配套产业项目落户阳泉,提升燃料电池整车制造能力。建立整车零部件协同创新激励机制,提升汽车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研制能力,引导和支持零部件企业进入整车龙头企业供应链体系,提高本地配套率。配套发展新能源汽车租赁、维修保养、金融服务等服务性产业,构建燃料电池汽车生产和集聚区。重点支持氢燃料重卡率先在天成物流园开展试点应用。

  关键零部件。积极与太原、晋中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对接,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精密减速器、电控系统、电池管理系统、混合动力汽车用动力耦合及传动装置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借助中兴环能与雄韬集团合作契机,积极引进质子交换膜、扩散材料、催化剂等多种材料领域重点技术,加快布局生产氢燃料电池,突破电池正负极、隔膜、石墨烯、电解质等关键材料,车身及汽车关键零部件轻量化材料及成形技术。推进氢燃料电池产品与技术及配套氢气瓶、管道、控制阀等关键零部件,构建支撑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高水平配套体系。

  机器人。围绕数字化矿山建设,开发智能焊接机器人,减少人员作业强度,提升作业效率。发展壮大山西神盾智能科技等高新技术企业,推进低成本多关节机器人、并联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等经济型机器人本体开发,集成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焊接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等机器人。加快推进机器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机器人智能化水平,推动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由采掘、冶金等传统行业向新兴领域、高精尖产业拓展。拓展机器人应用场景,推进服务机器人在物流、教育、医疗、家政等方面应用试点示范。

  智能终端设备。着眼于产业未来需求,引导市场消费,开发智能终端消费装备,鼓励智能终端设备研发制造类项目落地。依托山西省交通强国建设试点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示范区项目,充分发挥百度公司无人驾驶技术和新石器公司5G商用无人车基础优势,积极搭建集车路协同无人驾驶技术数据采集、标注、挖掘和应用为一体的自动驾驶大数据平台,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与车载终端,推动“5G+无人车”商业化应用示范。着力开发智慧家居、智慧医疗、可穿戴设备、无人便利店等智能终端产品,推进消费电子产品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5G+智能产品。瞄准智能煤矿(矿山)对信息化设备的需求,大力发展井下5G新装备,研发5G工业传感器、矿用5G防爆智能矿灯、矿用5G4K高清摄像头、矿用5G防爆手机、5G+智能巡检机器人、井下5G+AI智能识别场景应用等产品。依托“5G通信煤炭产业应用创新联盟”,大力推广新元煤矿井下5G解决方案,在新景矿等重点煤矿布局打造井下5G技术应用场景。加快推动高低压开关、变频器等传统矿用电气产品“5G+智能化”升级。依托华鑫采矿、南煤机械、华越创力等企业,重点突破关键智能技术、核心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发展自动化、新型、安全生产装备。

  依托现有基础资源,深挖比较优势,大力实施产业生态培育、产业基础再造、智能绿色升级、先进集群打造、制造服务增值等重点工程,加快促进新装备向技术自动化、产品智能化、设备成套化、产业集群化发展。

  鼓励引导特色装备、增材制造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领域重点企业,新增数控机床、数控铣床、数控车床、立式加工中心等设备,采用流程型、离散型、网络协同、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智能制造模式进行智能化改造。复制推广丛鑫液压生产线改造经验,引导锚杆、托板、网钢带、道钉类等企业,更新改造生产设备,提升生产线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率先开展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试点建设,逐步推进“黑灯工厂”建设,应用智能仪表、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加快实现无人化作业,实现生产过程数字化控制。着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操作系统及其应用软件、智慧工业云与制造业核心软件等研发生产与应用示范。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集中力量攻关智能装备核心技术,加快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化、智能化、精细化转变。

  主动应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落实国家、省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积极推广绿色循环低碳生产方式。加大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力度,鼓励企业进行环保改造,实现规模以上企业清洁生产全覆盖。推动行业绿色化改造,推广轻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术工艺,淘汰落后装备产品和技术,积极推行生态设计,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水资源利用高效化和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完善牛村新能源产业园、郊区白泉工业园产业绿色链条,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不断提高园区绿色发展的整体水平。加快推进大型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实施能源和资源利用高效化改造工程,引导中小企业开展节能技改工程,及时更新改造高耗能用能设备。实施企业能效水平对标,组织开展企业产品能效“领跑者”活动,加强对重点能耗企业的监测,完善能效标识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

  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与配套服务企业深度融合发展,鼓励行业骨干公司发展专业化服务、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实现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加快建设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建立健全服务型制造项目库,筛选一批关键产品生产、技术上的含金量高、服务投入比重高、服务增值效益好的项目。鼓励物流、快递企业融入制造业采购、生产、仓储、分销、配送等环节,持续推进降本增效。

  支持企业开展行业质量对标达标提升活动,大力发展品质制造,培育一批企业标准领跑者。加快完善品牌培育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提升品牌形象和价值。制定名牌鼓励措施,设立名牌奖励基金,培育品牌示范企业和装备制造精品,不断提升“阳泉制造”整体形象。围绕装备制造重点产品、重点行业,找准比较优势、行业通病和质量短板,研究制定质量问题解决方案。积极推广先进企业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先进成型技术和加工方法,引进在线监测、智能物流系统等先进制造和检测设备,提高企业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质量追溯能力。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鼓励企业开展质量体系认证和测量管理体系认证。

  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行动,鼓励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与国内大院大所、强校强企强强联合,共担智能制造、增材制造、通用机械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推进规上企业创新活动全覆盖。完善高端智能装备首台(套)突破及示范应用政策,打通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创新全流程,全面推进重大装备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和产业化。组织实施一批新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在技术攻关、技术推广、重大技术引进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对使用自主创新装备制造技术成果的企业给予一定补助。大力挖掘“一本两专”智力资源,深化与国内外高校研发合作,积极引入高端科研院所资源,加快装备制造科研成果转化。加快建设桃河科技创新智库,培育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企业。加快推进技术市场建设,完善线上线下对接交易功能,积极引导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以产业链缺失和薄弱环节、产业集群配套项目对接为重点,加快上游原材料补链,中游装备制造强链,下游应用延链,配套零部件建链,推动产业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实现关联发展。以整机装备为切入点,强化“龙头企业+研发机构+配套企业”招商模式,开展精准招商,重点吸引工业机器人、煤化工自动化装备、大型煤炭采掘与自动化生产成套装备等整机龙头企业在开发区落地,并逐步向单元测控装置和基础元器件产业链环节延伸,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发展层次。延伸煤机装备制造下游应用与服务产业链,以现有煤机装备产业基础和龙头企业为依托,积极引进培养煤机设备高技术人才,发展煤机维修配套服务,增强企业服务增值能力,构建全产业链条。同步加快在新能源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关键基础件等领域,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链。

  优化全市开发区产业空间布局,实施重点开发和优先开发战略,完善装备制造业集聚区载体功能和支撑配套体系,推动区内装备制造业产业由布局分散向园区集聚转变、由低端产业向中高端转变。围绕高端煤机、新能源汽车等制造领域,推广“整机+配套”产业链模式,优先发展整机、整车、系统装备设计等产业,提升装备基础设计水平,打造整机和零部件协同集聚发展的产业集群。引导建工申华、麟豪机械、阀门厂、哈德托普华亨等通用设备企业,围绕燃气锅炉、流量阀、闸阀、蝶阀、稀土永磁配件、耐磨铸件、脱硫设备等生产制造,积极发展下游和关联产品,加快实现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实施“互联网+”产业集群建设,支持产业龙头企业搭建面向集群的智能制造大数据平台,推动智能制造广泛应用。

  加快与京津冀、雄安新区构建合理分工的装备制造产业体系,积极承接发展输变电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智能制造装备、锻铸造等装备制造及相关产业。大力推进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在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装备制造领域的合作。借助“山西品牌丝路行”,大力宣传推介我市新装备产业优势产品,积极开拓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装备制造领域的新合作及服务。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国外同类先进技术或资本进行合资合作,并支持企业同具有品牌、技术和市场优势的国外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鼓励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企业在有条件的国家投资建厂。围绕新装备重点发展领域,谋划举办相关专业论坛、专业会展等,充分运用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学会、产业联盟等第三方机构的组织协调作用,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技术、标准、产品、人才、资本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加强组织领导、整体谋划、统筹协调、全面推进,完善政策支持、体制机制、金融服务、人才支撑等保障措施,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成立推进新装备发展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项目、土地、园区、招商等各类资源,推进重大项目和重点平台建设,协调解决产业发展重大问题。明确各县(区)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形成纵向联动、横向协同推进合力,切实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完善任务分解机制、定期通报机制、交流互促机制、督导考核机制,以工作创新推动规划目标任务落实。精准把握装备制造技术路线和方向,做好新装备发展顶层设计,推动全市新装备产业高水平发展。

  落实国家、省支持高端装备产业和智能制造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整合优化现有各项政策扶持渠道和方式,在龙头企业壮大、关键技术攻关、创新载体建设、质量品牌培育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加大对新装备企业在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支持,对产业链创新有较大促进作用的项目优先列入重大科技专项,积极落实国家、省对首台套产品、成套装备改造、智能装备改造等扶持政策,根据项目类型、性质确定补助比例。鼓励投资引导基金向高端装备领域倾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

  持续推进放管服效改革,优化政务服务,完善市场竞争和发展环境。加快建立系统、完整、协调的新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长效机制,形成运行监测分析、重要情况通报、重大项目跟踪、政策绩效评估等常态化工作机制。落实好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要求,建立以科学技术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健全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具有乘数效应的高端装备制造领域。

  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扎实做实装备制造重大项目储备,以服务制造、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绿色制造为重点发展方向,引进落地上下游配套项目和企业,促进各类要素快速集聚、融合发展。高标准补齐要素短板,优化土地、资金、人才、环境容量等要素供给,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新装备集聚。完善全市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动态监测项目推进情况,实施针对性调度,及时解决突出问题,保障项目顺利建设。

  强化银企合作,拓宽融资渠道,建立支持新装备发展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引导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在贷款额度、利率、期限上对新装备产业给予倾斜。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股权质押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供应链融资、科技保险等产品创新。引导商业银行采用银团贷款、投贷联动等方式为重大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带领企业及时发布融资需求信息,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挂牌、发行债券、私募股权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

  落实好省人才新政“12条”和市人才激励“20条”,加大柔性引才力度。支持装备制造业采取期权、技术入股、特殊津贴等灵活的激励措施,引进国际国内尖端人才。持续落实人才安家补助、购房补贴、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政策,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竞争环境,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利用国内高端装备产业专家智库,为新技术新工艺引进吸收、产业转型升级和投资结构调整提供咨询服务。强化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落实和完善创新激励政策,对重大技术装备开发、制造和推广做出突出贡献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使用大于1366*768分辨率/IE10.0或以上浏览器可以体验最佳浏览效果!